中评社三亚4月17日电(记者杨犇尧)来自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的林颖佑在第七届青年学者论坛时表示,如何应对网络世代带来的变化,发挥网络的特点,在互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共同的认知,便是未来两岸发展的重要方向。
林颖佑介绍了网络黑产业对两岸关系发展的阻扰,他指出,虽然网络带来两岸关系新的接触模式,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络的进步,也出现了许多的网络安全问题,其中诈骗、信息安全问题以及庞大的黑产业结构,也随着网络扩展到两岸。其主要原因在于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庞大商机,成为犯罪集团觊觎的对象,因此出现犯罪集团利用网络作为犯罪的平台,藉此蒙取暴利。这些网络犯罪大多称为黑色产业链(黑产业)。
这些网络犯罪也多半角成独特的产业结构,透过完整的分工与利用大量的假账号,找出程序漏洞、撰写木马、偷取账号到转卖获利,已成为自成体系的产业链,甚至整个镇都在从事黑色产业。而其充分利用网络的匿名性以及殭尸网络(Bot-net)作为攻击的跳板,让执法机关虽然可以经由IP位置进行追踪,但在追缉以及起诉上仍有相当的困难。但透过网络其攻击与受害者却遍及两岸,许多攻击不一定与政府的网军有关,但在犯罪团体的运作之下,极有可能会将任何与网络攻击有关的任何犯罪,都归咎于中国网军攻击。而在如此的氛围之下,更有可能加深国际对中国的误解,将其妖魔化,扩大了中国威胁论。从跨境合作的观点来看,当前各国网军合作的机会不高,毕竟军事部队还是有其敏感性与政治意涵,因此在网域的合作上,较有可能的便是司法警政单位,以打击犯罪的方式进行司法合作,建立彼此认可的网络信息安全协议,这可能也是未来两岸在合作上的契机。
林颖佑表示,目前中国大陆采取了相当严格的网络管制,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越是坚固的墙只会更加吸引民众想要窥看墙的另一边,扩大违法的机会。而在封闭的环境之下,更有可能会出现造谣或是与事实相去甚远的荒谬言论出现在网络上,反而会更加混淆民众的判断。因此,想要透过种种限制与罚则来避免网民接触其实并不切实际,网民在尝试翻墙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因此遭到网络犯罪集团的锁定,借此窃取假账号。目前中国大陆惯用的通讯软件,也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占有率(如QQ、Wechat),其中也衍生出不少信息安全问题(如诈骗与黑色产业),这可能才是中国大陆必须加强取缔与管制的部分,并逐渐将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化。而非将力道关注在言论管制上。因此,若能放宽网络管制,给予民众更多的网络空间,使其作为能更加公开,并辅以倡导与建立资安意识,加强警政合作打击网络犯罪,建立安全的网络平台。
而透过网络传媒形成的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也是未来不可忽视的重点,许多议题透过网络的传播所形成的新公民力量让各界不得不重视相关问题。如2015年2月底由前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柴静所发表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一天之内超过5000万次的点阅率,其透过个人研究对环保议题提出许多的呼吁,引起不少回响,是个体行为成功涉入公共事务的成功案例,这也代表网络与新兴媒体的力量已不容忽视。或许对许多政府而言,这类案例凸显了私人名义介入公共事务的影响,但类似的事件,在信息力量的应用下,其影响性只会日益扩大,次数也只会增加,而非减少。这代表政府必须以更加开诚布公的方式来面对网络世代。虽然目前各政府单位也开始设立交流平台,尝试主动与民众接触,传达讯息,提高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但其中不免有为政策辩护的意涵。在网络世界中,传播信息与查验的速度往往会让官方还来不及反应,便已有不同的声音,这也是政府在面对网民时,必须要注意的重要课题,避免欺骗或是过度掩饰甚至造假,造成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林颖佑称,过去在研究两岸关系时有一本经典著作为《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里面以各种不同角度来探讨两岸关系。但对现在的两岸关系而言,过去的理论在解读网络世代的行为时可能又会有极大的出入。特别是在交流的管道上,比起过去更为直接也更加强烈,透过科技能更直接的进入两岸人民的生活。这代表过去传统的两岸政策在面对现今的网络世代时,可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在青年族群上,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网络的使用是相当普及的。因此如何应对网络世代带来的变化,发挥网络的特点,在互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共同的认知,便是未来两岸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