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潘威佑:两岸关系与教育政策对台青年之影响

  时间: 2015-04-24 18:10     来源: 香港中评社     
 
 

  中评社三亚4月18日电(记者 杨犇尧)台湾大学潘威佑4月13日在三亚出席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举办的第七届青年学者论坛并发言表示,两岸关系经过长时间政策的变迁,让台湾与中国大陆关系有日趋多元的互动。但台湾公民对于两岸政府方面在政策关系上仍有不信任的疑虑,而台湾青年公民能积极参与相关公民运动,多数过去因承学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对教育本土化认同,当国家政策走向影响台湾青年未来影响,青年对于关注公共事务立场从消极的旁观者转变成积极的参与者,这对台湾社会进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性意义;也让未来两岸政策关系的研拟,让身为台湾的青年公民会有更多参与关注的机会。

  他说,1987年9月16日,继当年7月台湾宣布正式解严、开放党禁之后,蒋经国在国民党中常会上宣布将开放大陆探亲,打破台海冷战僵局,开启两岸交流之门。但两岸关系从蒋经国在1987年开放赴中国探亲之后,发生一些问题:(1)台湾人赴中国大陆之后的身分问题(2)急难和纠纷发生之后的处理问题(3)两岸官方机构之间如何来往的问题(4)大陆人来到台湾之后的身分与法律问题。中国大陆社会随着改革开放,军力与国力产值也加速提升,造成当时对台湾国防很大的压力。让过去国民党时期的国共敌对与反共政策无法再完全持续下去。

  潘佑威也指出,两岸政策开放遇到问题。他说,李登辉在任期的第一阶段(一九八八到一九九五),似乎倾向于推动对大陆的和平演变,因此我们看到两岸民间交流、经贸往来急遽增长,然而,在其任期的第二阶段(一九九六到二○○○),李总统似乎更着重确立台湾的主权地位。他用一种坚定、尊严的立场来带领台湾走过十二年,使台湾转化为一个民主的“国家”,拉大台海两岸政治体制上的差距,他的大陆政策不管是对台湾、两岸关系、或整个东亚体系均产生重大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他已经使“人民主权”的观念成为台湾普遍接受的原则。

  从2000年政党轮替,陈水扁除了对于两岸议题的琢磨与思考,也开始布局对于加强本土教育的规划发展,他订出的新世纪教育五大目标有:一.建立台湾主体性的教育;二.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三.落实教育的自主性;四.追求卓越的教育;五.营造终身学习的社会。六大政策则为“营造快乐成长的教育环境”、“推动人性化教育”、“卓越教育”、“迈向科技大国”、“教育权力下放”、“建立终身学习社会”,以及长远“规画十二年一贯的国民教育”。

  从李登辉到陈水扁时代,教育政策本土化一直被误解推行乡土化教学就是要强化台湾学子的所谓“台湾意识”,企图把他们同中国文化分离开来,以便培养新一代的“台独份子”。其实陈水扁推动这样的政策,只会让大陆官方与国民党相关人等误解对陈水扁“台独”倾向的担心,并抵消他向大陆发出的“善意”,不利两岸关系,也不利台湾未来的发展,因此大陆方面批评这是一个逆潮流而动的政策。 

  其实在台湾民主转型历史过程中,学生运动扮演了显着的角色。从1980-1990年代的学运世代,在关键时刻冲破威权体制的最后一道防线,在“野百合学运”中提出“解散国民大会”、“废除临时条款”等主张,见证了台湾走向民主化的改革之路。到2014年的“太阳花学运”,体现了学生对民主倒退、威权复返的激烈抗争,也反映了公民社会对“中国因素”的抵抗。这两个世代的学运,各处在民主转型的不同阶段。

  潘佑威也表示,马英九在上任后立即将两岸政策的位阶放在台湾整体外交与国际经贸政策之上,作法上采取快速“倾中”、淡化台湾主权或“选择性”游走于“中华民国主权”、缺乏对中国的避险策略、封闭而不透明的决策模式。上任以来重拾“九二共识”、推动两岸“互不否认”、“外交休兵”、定位两岸关系是中华民国“一中宪法”下的“区与区关系”。在维持现状前提下,马英九承诺“不独、不统、不武”的“三不”政策。不容否认地,两岸关系缓和、对话恢复进行、在海基、海协两会协商下迄今签署十二项协议,“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谈判也刻正进行之中,马英九宣示六月签署。这些进展符合国际对两岸持续和平对话的期待。

  比较陈水扁时代的两岸关系呈现“锯齿状的起伏”,在面临台湾内部朝小野大以及国际压力的双重政治现实束缚下,并未、也无法跨越“红线”。马英九的两岸政策走向则是看似一致直线行进,实则却不知将多快?多不民主地或者多不透明地将台湾带向所谓“一个中国”的框架,让站在台湾本土立场关心的民众感到十分忧心。

  对于族群认同现况,他表示,TVBS依据年龄做为区分的2013年国族认同调查,数据显示,越年轻的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比率越高。有趣的是,40岁—49岁与50岁—59岁这两个年龄层自认是“中国人”的比率比较高,或许是与经历国民党的党国教育有关。“台湾人”认同从1992年的17.6%来到了2013年的57.5%。“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认同在2013年跌到36.1%。至于纯粹是“中国人”认同的比例,只有在1992、1993年高于“台湾人”认同,接着就不断下降,“中国人”认同到2013年只剩3.6%。

  年轻人的台湾意识认为,政治民主是做为一种确立国家主权的象征。社会运动是做为一种形塑理想国家的形式。包括:公民意识的形成,抗议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社会。公民所诉求的对象,是具有实质政治/社会治理权的代表。其实反观这一辈年轻人,当封闭威权的时代氛围不再,他们也缺少了戮力抗争的目标,加以高等教育普及、社会竞争越趋激烈,青年的关注视野,似乎也必然移转至个人主义的逸乐或自身前程的汲汲营营。不知不觉中,“漫无目标、缺乏热情、抗压性弱、不关心公共议题”,就成为人们对这群“Me”世代的刻板印象。然而实情真是如此吗?现代青年自私、冷漠,不热中公众事务?其实不然,他们只是顺应时代的多元化变迁,关注面向变广而力量分散,执行模式则随问题的复杂化而走向专业分工。在一般人尚未察觉的角落,仍有许多勇于献身公义的年轻人,正在苦心耕耘、一步一脚印地实践自己改造社会的理想,也势将牵动台湾的未来,也会影响两岸关系的未来。

  两岸因长期制度不同,教育文化差异的拉大,让生长在两地的人民对国家,社会议题的认知就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对于两岸关系,两边政府目前都以”经济发展”为交流方针,但台湾的年轻人多数认为台湾就是一个事实上拥有主权的政治实体或国家,两岸应互相尊重主权及治权;而两岸的和平稳定必须基于尊重人权、民主自由及住民自决权等联合国原则。

  而民进党目前对于两岸政策,分别以有利于国家自由民主发展、区域和平安全稳定、两岸互惠互利交往;坚持政府决策须充分民主和透明化、交流过程须多元参与和机会平等、交流成果须维护公益和社会共享方式。这样政策是目前对于台湾与大陆共同发展下,可让台湾青年公民多可接受的政策条件,两岸的”九二共识”的认同冲突,在台湾多次的青年学运运动当中,几乎都是被年轻人们不愿也不要去接受的课题,未来台湾跟大陆双方面面临台湾问题若一直要用何种共识的框架,去争端立场的坚持;不如以另一层面方式,真正倾听了解体会,台湾人民对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未来可期性的多元互动方式与声音。

 
编辑: 李杰     
 

 

地址(ADD):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5号楼文津国际公寓三层 邮编(PostCode):100084
电话(TEl):86-10-62770319 ,62792151 传真:86-10-62770420
全国台湾研究会版权所有 中国台湾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