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杨立宪:两岸观念文化的交流应尝试“相向而行”

  时间: 2011-09-01 11:06     来源: 中国网     
 
    中国网8月31日讯 今天上午,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主办的“两岸特色:理论建构与路径探索”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台湾研究优秀成果颁奖式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成思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在希,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辛旗等出席研讨会,并为台湾研究优秀论文作者颁奖。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杨立宪表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骄傲和精神支柱”和“两岸交流的基础”,也是“两岸真正的最大公约数”,也因此,后ECFA时期,人们不约而同地将两岸关系下一个发展重点指向了文教交流与合作。现阶段两岸应从具体议题入手加强交流,待时机成熟时则应思考商签文化交流合作协议的问题。

  杨立宪称,两岸文化形态系出同门,均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的特色。例如,两岸人民都以汉族为主体,两岸语言文字相同,饮食服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等也大体相同。尤须指出的是,台湾自1945年光复后,在政治上居统治地位的主要是从大陆去的中国国民党及其政权,教育上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民间仍然保持着浓厚的汉民族习俗,上世纪60年代末推动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对中华文化的整理保护与宣传做出很大贡献。这些不仅使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也使之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

  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由于地理环境场所、历史经历等有所不同,台湾文化已形成融海岛文化、移民文化、外来文化和西方文化于一体的自身特色。例如:崇尚自由开放,接受外来事物较快;尊重多元、包容不同、勇于创新,重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重友情讲义气,信奉“爱拼才会赢”;政治上效法欧美的政党政治、三权分立与普选制;经济上实行外向型的市场导向的自由竞争机制;社会治理向西方看齐,公民文化、志工文化及大众消费文化较为发达等。两岸在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杨立宪特别指出,两岸关系近百年的疏离和60多年的政治敌对以及受国际冷战格局的影响,近代分别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深深影响了两岸民众的民族情感,甚至造成了政治、身份、文化认同的对立与统独对立,不仅给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造成阻力,也成为影响两岸建立政治互信的深层次原因。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两岸交流最艰难的障碍也在于文化”。因此,签署文化协议、深化两岸的文化交流合作确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杨立宪强调,两岸文化的不同点并非两岸文化的本质区别,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中华各民族融合、继承传统、不断演化、自行发展并与外来文化相互影响下的结晶,其内涵包括了台湾文化的诸种特性,其外延则较之台湾文化更为丰富多元——这也是台湾文化隶属于中华文化大范畴的主要依据。

  对待文化差异应从大处着眼、换位思考

  杨立宪指出,经验表明,文化相同有助于两岸走近,文化差异又提醒两岸保持距离,其结果造成一种不远不近、若即若离、欲近还离的混沌关系,不利于两岸关系的持久和平发展。

  台湾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希望在经济上拥抱大陆,借助大陆求发展,但在文化上则自视“优越”,自认“唯有台湾,最有条件成为中华文化的领航者”,“台湾经验应可作为中国大陆未来发展的借镜”。马英九大陆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以台湾模式引领大陆发展,促使大陆和平演变,在此之前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

  中国大陆的既定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本世纪中叶挤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为此,希望先从经济文化入手进行自身的建设与两岸的交流融合,最终实现大中华的政治整合。因此,大陆对于台湾利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搞政经分离和文化渗透的做法颇为敏感,对台湾追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来对付中国大陆感觉不爽并保持一定的警惕。

  杨立宪认为,目前双方立场之形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均有可理解之处。台湾自视文化发展优越于大陆有其依据,两岸政治对立亦与制度观念形态的文化差异直接关联。大陆因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情况复杂、家底薄、发展不平衡等,不可能照搬台湾经验和西方发展模式亦很正常。要整合双方的立场,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能够良性循环,关键在于端正态度、换位思考和明确共同的奋斗目标。假设双方都能以民族复兴为重,以民本(不是民粹)为宗,从实际出发,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许多问题就不难解决或者可逐步解决。

  两岸观念文化的交流应尝试“相向而行”

  杨立宪认为,两岸在价值观上只有“相向而行”,才有可能最终实现互利互惠,才可能使两岸关系永久走在和平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首先,两岸观念文化交流“相向而行”应建立“三个明确”的共识,即:明确两岸的历史、地理、血缘、文化密不可分,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台湾与大陆都是两岸同胞共有的家园,两岸命运与共,谁也离不开谁;明确大陆文化和台湾文化都属于中华文化的范畴,两岸都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权利与义务;明确文化交流应秉持以人为本,以同胞为怀,以振兴中华、再造中华文明盛世为宗旨。

  其次,“相向而行”应确立循序渐进的低中高级目标。

  ——低级目标是求同存异,最大限度地寻找并建立两岸在观念文化上的公约数,寻找并拓展共同话语,如以民为本、保护人权、完善民主、加强法治、惩恶扬善、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共创双赢等。

  ——中级目标是求同化异,即在交流的基础上增进了解和理解,进行换位思考,尝试尊重、包容、借鉴乃至欣赏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与思想行为方式,逐步缩小彼此在观念和情感认同上的差距,化解并解决争议。

  ——高级目标是追求和谐,即各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平共处,互相尊重,取长补短,自然选择,进而在更高层次上达到两岸文化的融合与再造,重现中华文明的辉煌盛世,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文明进步,树立新典范,作出新贡献。

  杨立宪强调,两岸文化交流应把握“五不”原则。即:1、不做伤害或有损于两岸政治互信、伤害或有损于两岸人民共同利益的事情;2、不搞两岸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乃至所谓的“核心利益”的对抗;3、不操之过急、拔苗助长;4、不惟已独尊、固步自封、盲目否定和排斥一切与自己不同的文化形态;5、不在交流中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换言之,在文化交流中应努力做到以诚相待、理性务实、互相尊重、求同存异、自然选择。

  杨立宪指出,两岸关系在经历了近60年的冷战对峙之后,终于在2008年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曙光,并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诸多历史性的大突破。在实现大三通、签署ECFA之后,进一步加强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的议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现阶段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她认为,现阶段两岸应从具体议题入手加强文化交流,待时机成熟时则应思考商签交流合作协议的问题。(记者 许玉燕)
 
编辑: 李杰     
 

 

地址(ADD):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5号楼文津国际公寓三层 邮编(PostCode):100084
电话(TEl):86-10-62770319 ,62792151 传真:86-10-62770420
全国台湾研究会版权所有 中国台湾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