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雷玉虹:试析“一国两制”构想内涵的新发展

  时间: 2009-12-18 13:01     来源: 全国台湾研究会     
 
 

 

  三、胡锦涛“六点意见”对“一国两制”构想内涵的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快速经济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增。两岸交流也取丰硕的成果。但是自1995年李登辉访美之后,两岸关系陷入僵局。特别是在民进党八年执政期间,岛内“台独”势力迅速增长,两岸关系停滞不前,中国的国家统一问题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08年3月,随着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更迭,两岸关系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两岸高层沟通管道顺畅,制度化协商机制重启,“大三通”基本实现。面对两岸关系发展出现的新局面,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对“一国两制”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深化。

  胡六点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丰富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提出“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是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两岸共同维护国家主权”。           

  邓小平把中国的领土与主权不可分割作为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条件。胡锦涛在此基础上对“一个中国”原则中的主权概念进行了充实与发展。提出两岸分裂并非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两岸统一并非主权和领土的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是两岸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什么事情都好商量。”(18)胡六点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论述,不仅充分尊重了历史,也兼顾了现实及台湾人民的感受,是对“一国两制”构想的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展与完善。

  2、提出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协商解决涉外事务。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时,仅提到“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当局大力推动“务实外交”,为此江八点提出“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但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两岸在涉外事务领域的斗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造成了两岸关系的紧张局面。面对两岸关系出现的新局面,胡六点首次正式提到“维护台湾同胞在国外的正当权益”。除“我们驻外使领馆要加强同台湾同胞的联系,诚心诚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外,还提到“我们了解台湾同胞对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的感受,重视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20)除提到对台湾同外国开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往来的前景,可以视需要进一步协商外,还提出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这是大陆方面对台湾人民在国际活动空间问题上作出的积极回应,丰富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

  3、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江八点具体提出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胡六点则根据两岸关系的发展现状,在实事求是原则的基础上具体提到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责任共同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竭力避免再出现骨肉同胞兵戎相见,让子孙后代在和平环境下携手创造美好生活。”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作出安排,胡六点还具体地提出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还提出“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21)。

  4、提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联的命运共同体”概念。

  邓小平指出∶“实现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22)江八点提出台湾2100万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胡锦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岸“命运共同体”概念,指出“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有责任把她维护好、建设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奋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台湾的前途系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台湾同胞将同大陆同胞一道,共享一个伟大国家的尊严和荣耀,以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23)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将台湾的前途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联接而提出的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联的命运共同体”概念,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理解台湾人民的特殊历史遭遇、回应台湾同胞诉求的基础上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升华。

  5、厚植共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时,两岸尚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之下。所以,实现三通四流曾被作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途径与诉求。经过三十年的交流与发展,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去年底两岸举行了两会事务性商谈,达成了事实上的三通。面对两岸关系的新形势,胡锦涛提出了两岸“开展经济大合作,扩大两岸直接三通,厚植共同利益,形成紧密联系,实现互利双赢”的概念。并根据两岸关系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支持彼此的企业到对方投资与发展,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等推动两岸经济发展的具体可行的建议。

  6、中华文化为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

  江泽民提出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是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胡六点进一步提到中华文化为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并明确表示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在加强两岸人员交流方面,提出“对于部分台湾同胞由于各种原因对祖国大陆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对发展两岸关系持有疑虑,我们不仅愿意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导,而且愿意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增加福祉。对于那些曾经主张过、从事过、追随过台独的人,我们也热诚欢迎他们回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并明确提出,“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我们愿意作出正面回应”。主张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24)

 

 
编辑: 李杰     
 

 

地址(ADD):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5号楼文津国际公寓三层 邮编(PostCode):100084
电话(TEl):86-10-62770319 ,62792151 传真:86-10-62770420
全国台湾研究会版权所有 中国台湾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