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12·31”重要讲话的认识
上海师范大学 吴珍美
随着两岸政党间交流的开启,两岸关系的和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便成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主题。2006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出席两岸经贸论坛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台湾各界人士时,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此后,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和平发展”是解决台湾问题的主题,并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问题作了深入、系统地阐述。去年底,他又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作了题为《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讲话,系统论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作用、基础、动力、保障和路径。胡锦涛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同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一样,具有独创性、务实性和前瞻性,是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必然选择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历史的潮流。以和平方式推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也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祖国大陆要建设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需要和平发展两岸关系。而目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使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安定和谐的海内外环境,是加快祖国大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然选择。
祖国宝岛台湾要摆脱危机,提振经济,化解矛盾,稳定民心,需要和平发展两岸关系,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对此,国民党领导人意识到这一点。早在2005年,为了赢得民心,重新执政,国民党主席连战大胆地接受了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诚挚邀请,踏上了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此后,国民党加强与大陆交流合作,也由此在台湾岛内的人气指数一路攀升,为其重掌帅印,赢得了不少民心。对于国民党从国共交流中获丰厚收益以及与大陆深化合作对台湾的重要,连战有这样一席话,他讲:“非常感谢的就是在胡锦涛总书记关心支持之下,我们不但去年一年有了相当的成绩。昨天,15项的政策决定之后,可以说更开启了一个新的机会,开启了更亮丽的未来。在去年,我个人和总书记曾经提出来两岸发展的一个愿景,中间也特别提到在经济贸易领域,我们很希望能够通过‘共同市场’这种理念,怎么样排除很多贸易上的阻碍,怎么样能够鼓励生产要素自由的流通等等的事情,尤其台湾在过去几年自我的封锁、自我的封闭,已经产生严重的所谓“边缘化”的危机,我们怎么样能够通过这些努力,来让台湾的人民可以享受到一个蓬勃发展的经济成果,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的确如此,20多年的两岸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的可喜成果,令广大的台湾同胞基本认同只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才能互利共赢,台湾才有更大的发展。用积极发展两岸关系的政策赢得民心,国民党已深有体会。主政后,自然会持续这一政策,更何况,国民党一上台,就面临如何摆脱台湾经济困境的重大课题。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都要求加强两岸经济合作。马英九上任后,高度重视两岸关系的发展,主张快速改善两岸关系,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他在“5.20”就职讲话中宣称,由衷盼望两岸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开启和平共荣的历史新页。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荣之道。在行动上,国民党排除干扰,加强与大陆的交流与交往。所有这些,使大陆方面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可能。
在上述背景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党中央将“和平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台湾问题的主题,是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潮流的。正如胡总书记所指出的,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合作、融洽感情,有利于两岸积累互信、解决争议,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全民族的团结、和谐、昌盛。” 阐明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符合两岸的利益,是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两岸必然的选择。
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所谓政治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赖以建立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建立其上的基本制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既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内容,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应该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伟大战略构想与崇高的政治使命,这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信念、当前国际政治的发展态势以及海峡两岸的现实情势都要求以互助互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两岸关系的推动,必须贯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主义理念,确保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其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始终坚持的立场。胡锦涛总书记自2003年3月以来,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就发展两岸关系问题发表重要讲话,而每一次讲话都首先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他认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2005年3月4日,胡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还对“一个中国”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他说:“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中国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中国,大陆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大陆,台湾也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台湾。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 2007年10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一个中国”的内涵作了丰富,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严正申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立场。2008年12月,他又对“一个中国”的内涵作了深刻地阐释,指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什么事情都好商量。 有力地说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历史、现实和法律所证明了的被国际社会所承认的事实。
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必须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采取的一贯立场。为此,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用法律武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他指出: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凡是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应该大力推动,凡是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必须坚决反对。再次表明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坚定立场。
三、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巨大进步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可靠保障
30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向海峡对岸发出呼吁:发展两岸经贸关系。随后,大陆就邀请台商参加广交会,并派出大型采购团赴港采购台湾产品。大陆此举,对于趋于干旱的台湾经济来讲,无异于甘露。起初,到大陆的台商屈指可数。但是,随着大陆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以及优惠的政策,巨大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先前少数投资大陆的台商纷纷获益,一波波台商冲破层层阻力,纷至沓来,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红火,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两岸贸易达到8600亿美元,台湾方面顺差超过5500多亿美元,台商投资大陆达到77500家,到位资金超过480亿美元。 两岸经贸的长足发展,某种程度上给台湾的经济带来了生机。据此,国民党马英九上台后,便强调开放台湾经济。他讲,开放则兴盛、关闭则衰败,这是历史的铁律。我们要坚持开放、大幅松绑、释放民间的活力、发挥台湾的优势。国民党随即推出“加强两岸经贸合作,提振台湾经济”路线,并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十六字方针:“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希图借助与大陆的合作,推动台湾经济快速发展,以改善民生,扭转不利局面。国民党当局发展两岸关系态度积极。近两年,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两岸交流取得了新成果。如搁置多年的海协会和海基会会谈成功复谈,并就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事宜签署协议。数月后,两会又在台湾举行第二次会谈,并就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食品安全达成四项协议。2008年底,海峡两岸大三通正式启动,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两岸“三通”基本实现。对此,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表示,两岸“三通”启动象征两岸和解,希望两岸能共谋和平繁荣。
祖国大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强烈地吸引着台湾同胞积极支持和参与两岸的交流交往,也迫使着台湾当局不断地改变政策,迎合民心。重新执政的国民党更是加强与大陆的交流与交往。可见,解决台湾问题,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首先必须加快祖国大陆科学发展的进程,不断取得巨大成就。对此,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巨大进步,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雄厚基础和可靠保障,决定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
四、两岸同胞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不仅仅是祖国大陆人民的事情,也事关台湾人民的切身利益,因而同样需要建立两岸同胞为主体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去完成。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携手共进,戮力同心,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他说:“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有责任把她维护好、建设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奋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
在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就是要告诉人们,台湾人民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建设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的行列中。因而,“对于部分台湾同胞由于各种原因对祖国大陆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对发展两岸关系持有疑虑,我们不仅愿意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导,而且愿意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增进福祉。对于那些曾经主张过、从事过、追随过“台独”的人,我们也热诚欢迎他们回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 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和政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胸怀和诚意。
我们对两岸同胞携手维护好、建设好共同家园,充满着信心。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都热爱和平,真诚希望维护和享受和平,更希望自家骨肉兄弟能够和平解决自己的问题。30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把两岸关系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交流合作增进感情融合、增加共同利益,通过协商谈判积累共识、减少分歧,循序渐进解决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如是说。事实如此,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一样,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近百年来,在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台湾同胞始终同祖国大陆人民并肩战斗。在两岸处于分离的状态下,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奠定和平统一基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因此,我们一定要花大气力,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使更多的台湾同胞清楚“台湾的前途系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台湾同胞将同大陆同胞一道,共享一个伟大国家的尊严和荣耀,以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
五、以人为本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第二十次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他又讲,作为一个领导人,作为一个政党,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个“民”,也包括台湾人民。
在胡总书记对台工作的多次讲话中,处处闪烁着“以人为本”、一心一意为台湾人民谋利益的思想。2005年3月他在对台工作“四点意见”中承诺: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一定努力做好。2007年10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重申:“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 2008年12月,他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纪念会上再次强调:“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贯彻到各项对台工作中去,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体察他们的意愿,了解他们的诉求,为他们排忧解难,满腔热情为台湾同胞多办好事、多办实事,依法保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一道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党的群众观,在上面的表述中充分予以体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为台湾人民谋利益的积极态度和最大诚意。
现实中,台湾同胞的生计时时牵动着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每当台湾老百姓遇到困难和问题,大陆方面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帮助。如农产品在台湾滞销,台湾南部农民生活受到影响,大陆方面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胡总书记讲: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的问题,事关广大台湾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切实解决。 近年来,连续推出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使台湾同胞同大陆同胞一起共享大陆改革开放的成果,仅2005年以来,就累计出台6、70项政策措施,包括便利台湾同胞来往大陆及在大陆居留、就业、就学、就医,提供台湾农渔民向大陆销售部分水果、蔬菜、水产品的优惠,扩大两岸农业交流,缓解台资企业投融资困难,以及宣布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等;同时积极支持、促成两岸民间行业团体开展技术性、业务性磋商。这些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欢迎,也使台湾民众对大陆因长期误解而产生的敌意逐渐降低,认同感也在不断增强。这些有利于引导台湾同胞积极参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六、深化交流合作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1987年底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两岸人员交流交往蓬勃发展。近年来,两岸人员往来越发频密,交流领域不断扩大,合作也在向纵深发展,已从经贸交流拓展到各领域交流、从民间交往发展到党际交往,两岸关系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两岸“三通”也基本实现。然而,两岸要取得更多的互利双赢的成果,还需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并多次强调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他在2006年4月会见国民党名誉主席的连战时指出: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20多年来,两岸民间的交流合作蓬勃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互补、互利的格局。两岸同胞的利益已经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发展的形势下,两岸的有识之士对于深化两岸的经贸合作都有着强烈的紧迫感。深化两岸经贸合作,是关系到两岸的发展前途和人民利益的大事。并申明:我们将采取积极的举措,推进两岸早日实现直接“三通”,加强两岸的农业合作,推动两岸的教育交流,促进早日实现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并且扩大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就业范围。我相信,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将会有利于推动两岸的交流,促进两岸的互利合作,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008年12月,他又讲,我们应当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提出多项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举措,为深化交流合作,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指明了路径。
大陆和台湾因历史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原因,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歧见和利益、要求的差异性,而这些分歧和差异短时期内又很难消除,却不可避免地影响两岸关系发展。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登高望远、审时度势,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以更远大的目光、更丰富的智慧、更坚毅的勇气、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而提出:“两岸应该本着建设性态度,积极面向未来,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平等协商,逐步解决两岸关系中历史遗留的问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 “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可见,两岸要深化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要胸怀全局,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甚或异中求同,扩同缩异,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发展两岸关系。
总之,胡锦涛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非常丰富,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成为我们今后做好对台工作,有效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大难题。胡锦涛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为我们解决这一课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