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刘国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课题浅析

  时间: 2009-02-18 15:29     来源: 全国台湾研究会     
 
 

  2008年7月9日,由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2008年度两岸关系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面临许多亟待研究的新课题。这些新课题包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涵是什么、框架如何建立、重点是什么、难题有哪些?两岸双方应该各自或共同采取哪些措施?如何循序渐进、卓有成效地推进两岸协商进程?如何把握两岸互动中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外部环境等各种要素的复杂关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与风险?如何妥善化解和应对?等等”①。本文拟就以上课题中的“内涵”、“框架”、“重点”等问题,提出个人的粗浅解析,诚挚地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作用。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涵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涵”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而且作为首要的问题被提出来,我想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个问题不仅要回答“和平发展”的内涵,更要回答“两岸关系”的内涵是什么的问题。笔者认为,“两岸关系”的内涵比“和平发展”的内涵更加复杂,人们之间的理解差异更大:有些人偏向于认为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领土与主权归属的问题;有些人偏向于认为两岸关系就是中国境内两个敌对政权之间的成王败寇问题;也有些人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另有一些人认为两岸关系本质上是两种不同政治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争。笔者认为,上述各种不同的理解在不同时空环境下都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我们今天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再也不能将解决领土主权归属问题视为两岸关系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早在1945年台湾光复那一刻起就已经解决了。不幸的是,恰恰是这个假问题作祟,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至少受到15年的严重干扰。

  1895年,日本以武力的方式逼迫清政府割让台湾,这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这一事件的性质业经《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等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所确认,台湾在战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国际社会广泛承认这一结果。1949年以后,虽然国共内战遗留的两个政权长期对峙的问题迄今未解决,两岸进行了长时间的中国代表权之争,台湾内部也发生过两次政权移转,但是这些变化无涉两岸之间的领土主权关系一体性。1958年10月6日,毛泽东在其亲自起草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明确表示:“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另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也是你们同意的,见之于你们领导人的文告”②1991年4月30日,李登辉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当时的“台视”记者李四端提出的有关“终止动员戡乱后如何定位中共”问题时表示:“大陆地区现在为中共所控制,这是我们应该面对的事实。在《国家统一纲领》中,我们曾经明白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海峡两岸应在交流互惠中,不否定对方为政治实体,故我们今后将视中共为控制大陆地区的政治实体,我们称它为大陆当局或中共当局”。③可见,直至李登辉执政前期,两岸之间的领土主权同一性仍然为台湾当局所确认。

  1993年以后,出于岛内和两岸斗争的需要,李登辉转而试图将两岸关系的性质为说成“两个国家关系”,这种操弄国家认同议题的手法,在维护个人或小团体权力利益的斗争中有其特殊的工具意义,但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来看,危害极大。当时为李登辉辩护者以“中共从来没有统治过台湾,如何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为由,故意将“国家”、“政府”、“政权”、“主权”、“治权”、“中共”等概念混淆在一起,利用两岸政权敌对的特殊环境迷惑了不少台湾民众。其实,在内战状态下,中央政府暂时控制不了局部地区的情况不足为奇,两个敌对政权控制下的两个地区关系实为一国内部关系的性质并不会因此改变。根据《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中央政府在1937年以前从未达到对华北、西北、西南的完全支配”;“中央政府的政令在1931年仍然被限制在星座般的华中的几省或其一部分(最显著的是在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及福建,各省程度不同)”;甚至当时全国性的度量衡也未能建立,但这也并不影响中华民国当时的中国主权代表地位。④同样地,1971年以后在中国代表权竞争中获胜的大陆方面虽然暂时未能实际控制台湾地区,但也不影响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法理和政治事实。1995年5月和1999年7月,李登辉两次高调地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家关系”的不负责任言行,引发两岸严重的政治和军事危机,两岸关系受到严重的伤害。2001年,李登辉被逐出国民党后,这种分裂领土主权的政策主张终被国民党所唾弃。

  民进党执政时期对“两岸同属一中”的态度其实也是相当矛盾的。尽管在大多数民进党人在口头上将台湾地区定位为与中国大陆互不隶属的“主权独立国家”,但在公权力运作与法理解释层面,他们还是没能将“中华民国”或“台湾”与明文规定两岸同属一中领土主权范围的“中华民国宪法”进行正式切割。2000年6月20日,陈水扁上台执政之初谈及“92香港会谈”时还公开表示:“应该是‘一个中国,各自口头表述’”。2002年10月3日,时任台湾当局“内政部长”的余政宪仍公开宣示“中华民国领土包括中国大陆”。2005年2月的“扁宋会”上,陈水扁再次强调了“以中华民国宪法处理两岸问题”的立场。直到2007年的民进党内“总统候选人”之争中,民进党籍“总统候选人”谢长廷仍为其“宪法一中”言论艰难地做自圆其说。这些都从不同角度说明,即使民进党内部也难以回避“两岸同属一中”的法理事实。

  普通民众参不透两岸关系的真实内涵不足为奇,但台湾研究专家或政治学者必须细致地区分两岸的“国家同一性”和“政权分立性”之关系。如果我们今天还执着于追求所谓的领土主权统一,那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涵必将胡子眉毛一把抓,以至于无从下手。正因此,为数不少的人对两岸关系前景感到悲观,甚至发出“2008年以前两岸必有一战”的大胆预测。反之,如果我们认识到,领土主权意义上的两岸一中是现状,不需要我们去追求,只是需要我们去维护,那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涵就可以聚焦成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正式结束两个政权之间的敌对状态,达成重新分配内政和外交空间安排的共识;第二,如何解决与两岸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问题。

  随着胡锦涛总书记在17大报告中的“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的宣示,以及台湾地区政局的“雨过天晴”,人们对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更有信心了,也可以更清楚地了角两岸关系的本质内涵,在此基础上人们的两岸关系政策思维也就有了创新发展的可能。“和平发展”的主张展现出大陆方面的自信,意味着两岸和平的可能性增加、战争的风险性在降低,意味着中共领导人更倾向于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眼光来思考两岸之间的问题,更加注重两岸务实的交流、合作、开放、协商、共赢等问题。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的提出并非偶然,它得益于快速发展的两岸新形势和国际环境,得益于60年两岸关系的经验和教训,是两岸中国人认识的巨大飞跃,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在两岸关系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以人为本传统思想和合作共赢先进理念的有机结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主张是两岸双方良性互动的产物,也是两岸有识之士共同创造的政治新思维。两岸和平发展不仅着眼于维持两岸政治和谐与经济发展,更包含着推进中国式民主政治发展、促进两岸社会文化共同繁荣的美好蓝图。

 

 

 

 
编辑: 李杰     
 

 

地址(ADD):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5号楼文津国际公寓三层 邮编(PostCode):100084
电话(TEl):86-10-62770319 ,62792151 传真:86-10-62770420
全国台湾研究会版权所有 中国台湾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