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直接“三通”对两岸经济、社会一体化影响

  时间: 2009-02-18 15:06     来源: 全国台湾研究会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 王建民

  两岸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对两岸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也提供了两岸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对两岸经济一体化与社会一体化本身的影响则相对有限。如何科学、准确、客观地评估直接“三通”对两岸关系尤其是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影响,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一)

  直接“三通”的直接与最重要影响是对台湾经济发展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影响。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建构与制度化安排扫除了障碍,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经济合作开创了新机遇,为两岸经济整合与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可充分实现海峡两岸经济资源有效合理配置,让生产、经济要素在海峡两岸之间流动更加便捷、高效,将为海峡两岸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与好处。据有关专家估算,海运直航后,两岸登记船舶及已从事境外航运参与两岸及香港运输班轮的权宜轮行驶两岸,不必再绕行第三地靠,不必再向日本石垣岛等交巨额“过路费”,每年可节省约7000万美元,运输距离的大大缩短可每年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航空客运包机每周增加到108个航班,北方航线实现了“截弯取直”,两岸可直接交接航管,飞航时间大大缩短,燃油成本大幅降低,往来两岸更加便捷快速,为两岸航空运输业创造了新的发展与合作商机。

  直接“三通”更重要的经济意义还在于,让所蕴藏的两岸经济合作潜力与能量逐步得到释放,为两岸经济合作创造新契机,将会形成新的两岸业产分工与合作格局,同时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或制度化安排创造了基本条件,有利海峡两岸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与一体化发展,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

  直接“三通”的实现只是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对两岸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影响则相对有限。目前,两岸直接“三通”仍然存在一些障碍,还未实现一般意义上的全面直接“三通”。继续推动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仍是两岸共同努力的重要目标,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三通”,才能实现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发展,建立正常的、制度化的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新程序,为下一步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建构创造有利条件。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进入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轨道。一体化是指多个相互独立的主权国家或经济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为一个实体或联合体的过程。区域一体化理论有很多,但最核心的是经济关系的一体化,也涉及政治、法律、文化与社会层面的融合。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BAL ASSA)的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的进程根据市场融合程度分为六个阶段: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与完全经济一体化(也可分为贸易一体化、要素一体、政策一体化与完全一体化)。目前海峡两岸还未进入经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仍在为经济关系正常化在努力。只有建立了基本的经济关系正常化,才能经过协商进入经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因此,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只是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条件,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关系还是比较遥远。

  区域一体化内涵一般包括经济一体化、安全(政治)一体化与社会一体化。依巴拉萨的理论,社会一体化首先表现为民族国家界限的消失与区域国家的形成,更重要的体现是区域内公民对国家及民族的忠诚消失和对区域的忠诚与归属感的形成(唐永红:《两岸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P8-9)。可以说,区域一体化是以经济一体化先行的,也即始于经济一体化,然后是政治安全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则是在经济一体化与政治安全一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局部也可是交叉进行的)。而区域一体化的实质是政策一体化或制度的一体化。

  可见,不论是经济一体与社会一体化,一般是指国家之间的经济与社会整合的过程。海峡两岸则是一个更为特殊的情况,是一个处在分裂或尚未统一的“两岸一国”形态,相关区域一体化理论可供参考,但不能生搬硬套,可视为两个经济体的经济、社会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理论揭示,不仅目标,而且在较长时间内,海峡两岸要实现经济、政治与社会一体化还不具备基本条件。

  目前两岸经济关系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主要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而不完全是两岸政策直接推动的结果,更不是两岸政策协调的结果,相反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还一直受到台湾方面的严格管制。两岸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只不过是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发展的重要进展,而不是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直接表现。目前两岸达成的有关经济合作协议只是针对不同问题达成的某种功能性的初步经济合作机制。目前两岸还没有进入经济一体进程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实现基本的优惠贸易安排。

  目前两岸提出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从初步提出的内容看,基本上含盖了优惠贸易安排与自由贸易区两个阶段,在理论上属于经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关键要看两岸协商的成果与结论。若能达成,则标志着两岸迈入经济一体化发展轨道,也为下一步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条件。目前,大陆尚未提出未来更高层次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目标,台湾则将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作为较高目标。不过,台湾方面在追求未来两岸共同市场的目标建设中,特别强调不能实现劳动力或人员的自由流动,特别强调对大陆人员进出实行管制,则显示未来两岸经济一体化较高级阶段,还不能实现真正的、完全融合的两岸经济一体化目标,也预示着两岸社会一体化实现的困难更大,时程更加遥远。

  (三)

  社会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最艰难的领域。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也只是从局部经济领域到所有经济领域,再到政治领域和安全领域的逐步深化过程,而社会性一体化进程进展相对有限,长期滞后,再次显示了社会一体化的难度很高。

  对海峡两岸来说,社会一体化的实现更为艰难,直接“三通”对两岸社会一体化的影响是非常微小的。直接“三通”的实现与经济关系正常化发展,确实有助于推动两岸社会的融合。主要表现在:直接“三通”实现后,两岸“一日生活圈”会逐步形成,两岸人员往来更加密切,有利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理解与信认;有利扩大两岸同胞的通婚与联姻,预计未来两岸通婚将会有新的发展,有利两岸的社会融合,延续中华民族的血脉;通过经济利益转化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观感与感受,逐步重新增强对祖国的认知;会对民进党等“台独”分裂势力的政治路线产生巨大冲击,被迫适应主流民意的变化,逐步调整两岸关系政策,否则会走向衰落之路。

  两岸直接“三通”后,两岸社会交往的扩大与社会融和现象的出现,与两岸经济、社会一体化是两回事。两岸社会一体是两岸社会政策与制度的协调与统一,显然不是目前所能谈及与所能达到的。

  首先两岸经济一体化尚未起步,没有经济的基本一体化建立,就不可能建立基本的社会一体化。其次,两岸社会一体化的标志之一是“台湾意识”的消失,“中国意识”的重新崛起,即两岸同时具有共同的中国意识,对中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岛内“台独”分离主义的逐步消失。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台独”分裂(离)主义在台湾是不会消失的,回归“中国意识”非常困难的。再次,两岸政治关系的彻底解决与共同安全建立也是非常困难的。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两岸统一后,各自的社会制度不变,大陆与台湾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治理制度,两岸也很难实现社会的一体化。关键是两岸社会政策很难协调与统一。

  就是一个国家内部讲,经济一体化容易,社会一体化则较为困难。今天我们一再强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就在于目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问题突出,城乡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是一个慢长的过程,更何况海峡两岸实现不同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两岸之间的社会价值、政治信仰等也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两岸社会一体化是一个非常遥远的目标。就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或两岸融合来讲,最关键的是,在进一步推动两岸实现全面直接“三通”基础上,逐步实现海峡两岸经济正常化与建立制度化经济合作机制,将两岸经济关系引入经济一体化发展轨道,进而推进两岸社会的一体化进程。

 

 
编辑: 李杰     
 

 

地址(ADD):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5号楼文津国际公寓三层 邮编(PostCode):100084
电话(TEl):86-10-62770319 ,62792151 传真:86-10-62770420
全国台湾研究会版权所有 中国台湾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