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图片来源:北京台联)
8月30日上午,全国台湾研究会和北京市台联在北京台湾会馆共同举办“京台会·新时代两岸融合讲坛”第五期活动。
活动现场(图片来源:北京台联)
全国台联副会长王慧、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袁海鹏、北京市台办副主任刘先传、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臧丽昆、北京市民族宗教委一级巡视员彭博、全国台湾研究会秘书长黄伟、民革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樊维、北京市黄埔同学会秘书长鲁延鸣、北京市台联秘书长张晓军、中央民族歌舞团艺术培训中心主任母宗建等有关单位领导出席。活动由北京市台联副会长苏伟与在京常住台胞、太鲁阁族青年陈智齐主持,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京蒙行”参访团成员以及在京台胞等百余人参加。
北京市台联副会长苏伟(图片来源:北京台联)
太鲁阁族青年陈智齐(图片来源:北京台联)
此次讲坛的主题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探寻”。平潭综合实验区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副院长许桂荣、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周莹、中央民族歌舞团业务部主任及国家一级演奏员赵雄分别进行主旨授课和演示,台湾南投县仁爱乡赛德克族代表杜智敏作了发言。
平潭综合实验区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副院长许桂荣(图片来源:北京台联)
平潭综合实验区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副院长许桂荣(图片来源:北京台联)
许桂荣表示,南岛语族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南岛语族文化是以海洋为舞台、以卓越航海技术为引擎、以祖先崇拜为核心信仰的宏大文明体系,是全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瑰宝。他认为,应充分挖掘和阐释南岛语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共同追溯民族记忆,传承优秀传统。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岸同胞对共同文化根源的认知和认同,深化民族情感,更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周莹(图片来源:北京台联)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周莹(图片来源:北京台联)
在丰富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民族服饰作为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同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智慧。“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周莹认为,民族服饰具有形制之美、材质之美、工艺之美、意蕴之美等特点。从赫哲族的鱼皮衣到阿美族的织布衣,它们不仅在色彩、图案、款式上展现了民族审美,而且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和技艺,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岸民族服饰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更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中央民族歌舞团业务部主任及国家一级演奏员赵雄(图片来源:北京台联)
中央民族歌舞团业务部主任及国家一级演奏员赵雄(图片来源:北京台联)
慷慨激昂的器乐演奏《相生相应》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演奏者赵雄不仅介绍了多种民族乐器,还邀请在场嘉宾上台试奏。他表示,文化传承着过去,连接着未来。每一种民族乐器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音乐画卷。两岸同胞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汲取养分,共同成长,实现了真正的融合共生、多元一体。
台湾南投县仁爱乡赛德克族代表杜智敏(图片来源:北京台联)
杜智敏指出,纹面是成年的标志与荣耀的象征,而猎首则关联着祖灵信仰与部落勇气,象征族群的认同归属感与命运共同体,值得我们理解和尊重。
与会者纷纷表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探寻”是专门为岛内参访团与在京台胞量身定制的。聆听两岸专家的讲授和演示,领略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感悟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加深了两岸同胞的深厚情感,促进了文化认同。两岸同胞的情感与文化紧密相连,要继续以文化为媒,增进理解、加深友谊;以艺术为桥,促进交流、凝聚共识,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心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新篇章。
活动现场(图片来源:北京台联)
活动在与会者齐唱《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歌声中落幕。
合影留念(图片来源:北京台联)
据悉,“京台会”自2023年10月28日开讲以来,已举办五期活动。作为兼具学术专业性和文化传播力的两岸交流特色品牌,其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推动京台两地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