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中评关注:两岸青年学者论两岸交流融合

  时间: 2018-04-02 10:10     来源: 中评网     
 
 

论坛现场(中评社 张爽摄)

  中评社宁波3月28日电(记者 张爽)以“新时代·新挑战·新作为”为主题的第十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昨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在下午的发言中,来自两岸的青年学者就两岸人员交流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台湾中山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博士李昶志表示,两岸青年从小在不同环境背景下长大,生长的社会环境与教育模式全然不同,加上两岸在过去拥有历史的恩怨情仇,九零后的年轻朋友对于这段历史或许没有这么深的感同身受,但对于未来,大有合作空间,毕竟两岸青年同文同种,对于未来发展的合作空间,就优于与其他国家的青年合作上,赢在起跑线。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林子荣表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视野下,唯有铸牢台湾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同国家、民族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林子荣说,民族学里面关于民族认同存在巨大的争议,一种是原生论,一种是工具论。现代民主国家里面,都有一个国族在里面支撑着,中华民族的概念从建国到十八大,都没有被官方正式确认,这次修宪之后,中华民族也写进了宪法。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李国正认为,“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的操作策略与工作指标应该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分享机遇;阶段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阶段三,得其人,得其心。

  李国正发现,在分享机遇方面,以台引台的成效突出;在经济社会融合方面,青创基地有助于“就业、实习台青”进一步融入大陆经济、社会;在偏好转化方面,整体来看,蓝绿板块并没有变动,亲蔡虽然会转亲柯,但是未转亲蓝。偏好蔡英文的受访者的投票意向在2020年大学可能出现转变,2016年政党/候选人偏好亲蓝的受访者仍维持原有偏好。

  李国正认为,“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有四方面的后续议题值得关注:发展面临瓶颈;如何促进经济社会融合;如何深化政治影响;台湾社会的观感。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朱桂兰表示,创建青创基地的目标是递进的,这跟政策是一脉相承的,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融合,融合是一个大的宏观概念,至少需要几十年的发展才能做到融合。如果没有退出这些优惠,大陆可能对台湾青年的吸引力会更少。朱桂兰认为,大陆未来的制度优势未来会慢慢显现出来。

台湾中山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博士李昶志(中评社 张爽摄)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讲师陈麟表示,台湾经济发展缓慢,台湾八百万劳工收到低薪困扰,亟需新的机会带动普及式的经济增长。大陆经济发展带来了经济的扩容,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互惠平等的社会网络,实现台湾经济从融入到融合的发展。“虽然融入和融合这两词很像,但是完全是不同层次。”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政治系讲师王孟筠说,很多台湾人在大陆工作使用的是台胞证,没有放弃台湾护照,推动台湾人融入大陆的最大的推动力其实是政策辅助。王孟筠举了自己的例子:“我在广西任教的合同、社保和大陆同事都是一样的。对我来说,两岸一日生活圈已经形成。”

  重庆两岸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湛玉钊表示,现在陆配人数减少,跟大陆经济高速发展有关。东南亚陆配人数增多,跟台湾企业转移到东南亚有关系。90年代,有很多假结婚的陆配通过结婚去台湾,现在很多人都后悔了。

  中华两岸论坛协进会助理研究院李成荫认为,不仅台湾选举影响着两岸关系,两岸关系也同时影响着选举,台北市长柯文哲就是这样情况下的一个产物。

  对于2018年台北市长选举,李成荫认为,柯文哲现阶段人气高,是众多媒体镁光灯的焦点,这也使得他在台北市持续宣传,因此他无须去顾虑是否要和民进党再一次进行合作,就是放手选到底。对于国民党来说,在民进党的追杀、柯文哲夹击下,国民党确实有一定困难。民进党的情况则复杂许多,蔡政府执政不力,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想要拿回台北市更是难上加难,同时也有是否再和柯文哲合作的问题。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林子荣(中评社 张爽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李国正(中评社 张爽摄)

宁波大学讲师邹亚(中评社 张爽摄)

 
编辑: 李杰     
 

 

地址(ADD):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5号楼文津国际公寓三层 邮编(PostCode):100084
电话(TEl):86-10-62770319 ,62792151 传真:86-10-62770420
全国台湾研究会版权所有 中国台湾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