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中评现场:学者论两岸交流三十年经验与前景

  时间: 2017-10-18 10:34     来源: 中评社     
 
 

“两岸交流三十年启示与前瞻”研讨会在安徽合肥召开。(中评社 张爽摄)

  中评社合肥10月18日电(记者 张爽)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主办的“两岸交流三十年启示与前瞻”研讨会昨日在安徽合肥召开,来自两岸的四十余位学者共同探讨两岸交流三十年来的经验与启示,并展望两岸交流的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卫东认为,两岸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基本内涵和迈向统一的基本路径。在任何时候、不管遇上什么困难,都不要关上两岸全面“三通”的大门。统一不仅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现在的交流就是统一进程的开始,要从中国统一的战略高度去思考和推进两岸的民进交流。

  “政治因素对两岸关系的破坏性是巨大的,必须排除台独的干扰和破坏。”朱卫东说,官方和民间的双重驱动应该是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不二法门。三十年来,每当两岸缺乏政治互信,呈现对抗状态的时候,两岸的交流一定会受到巨大冲击,从李登辉、陈水扁到现在的蔡政府都是如此。反之,每当两岸在一中原则下取得了政治互信,两岸民间融合就会有质的提高。

  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开煌提出了“潜实力”的概念,他认为,潜实力是未来可能具备的能力,中国的潜实力就是中国模式或者中国道路。两岸将来要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用相互尊重的态度来研究对方的优点、以及可不可以对话交流。

  杨开煌表示,中国的第二个潜实力就是提出未来的价值。比如大陆有学者写文章指出“一带一路”如何提供价值。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提出了平等、自由、博爱的口号,从而引领了世界的新价值,各国都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中建立现代化的政府。

  “中国提出的新价值是命运共同体以及发展权。”杨开煌认为,中国不仅要能够提供未来的价值,还要逐渐铺陈这一价值,并提出有价值的前瞻性的理念。在面对反中的台湾青年的时候,如何利用潜实力让反中青年改变?杨开煌建议,第一,要用西方语言讲述中国道路;第二,要用未来价值引导台湾青年看到中国的价值所在。这样在未来三十年的两岸交流中,可以不受到台独政权的干扰,很有耐心地走向两岸光明的未来。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严安林表示,两岸交流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两岸交流的发展态势不可阻挡,更不可逆转。第二,两岸交流本质的人民主体性在日益显现。第三,两岸交流所产生的积极性作用很大,但由此产生的消极性影响也不小。第四,两岸各领域与层面交流有不平衡性。

  严安林建议,第一,要把握发展大势。需要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形势,尽管蔡英文上台使两岸交流出现不少问题与困难,但是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性因素在政治,只有把握这一大势,才能顺势而为,有所作为。其二,要明确交流方向。第三,坚持以民为本。第四,深化交流渠道。第五,处理好几对关系:包括加强两岸各方面交流与把握交流节奏间的关系;扩大交流数量与提升交流质量之间的关系等。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德升对两岸交流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避免战略误判,建立沟通管道规避风险,以耐心与智慧化解两岸统独危机;第二,强化两岸政策论述、形象重建、信任建构与营销能力,落实两岸有感互动与经济社会融合机制;第三,强化台湾40-60年龄层功能性互动与网络连结;第四,强化台商转型升级扶持,以及连结台商在台社会功能;第五,强化政策、市场与中下层社会治理互动与连结;第六,强化政策执行绩效,落实年轻世代市场历练与自然融合。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仇开明表示,大陆的崛起给两岸关系带来几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两岸关系的议题更多是由大陆设定的,大陆的话语权越来越强。第二,两岸关系的逻辑变得相对简单。大陆习惯性的话语体系(要因应大陆力量的发展)作因时制宜、与时俱进的发展,反映变化的影响力。第三,客观看待民意的作用。民意作为影响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越来越成为两岸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和表现。

  仇开明表示,两岸之间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学者应该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来看和平统一的前景。“我们面对很多纷扰,但是无论是大陆的研究还是台湾研究,都要更多关注大陆的发展。”仇开明说,台湾的朋友要客观估计大陆发展带来的影响,台湾要更多研究怎么让台湾在未来统一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大陆方面要研究如何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让两岸在一个中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扩大中国人的国际参与,同时也把台湾同胞的利益放到最大。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张爽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卫东(中评社 张爽摄)

  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开煌(中评社 张爽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严安林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仇开明(中评社 张爽摄)

 
编辑: 张洁     
 

 

地址(ADD):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5号楼文津国际公寓三层 邮编(PostCode):100084
电话(TEl):86-10-62770319 ,62792151 传真:86-10-62770420
全国台湾研究会版权所有 中国台湾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