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南宁3月22日电(记者 王秀中)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主办的第八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22日在广西南宁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两岸关系:变局与变革”,50余位两岸青年学者围绕“台湾政治生态的新特点”、“两岸关系变局的新情况与新趋势”、“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径选择”三个子议题进行前瞻性探讨。
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志怀在会上表示,未来两岸关系会出现四点变化:第一,两岸互动将从双赢转向零和。第二,两岸关系从互利合作为主轴发展为以对立、冲突为主轴。第三,两岸全面地交流和合作可能会出现质变,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可能会降温,两岸制度化协商及两岸事务部门的沟通机制可能会中断。第四,两岸民众在两岸关系发展问题上表现出的价值观可能会出现变化。两岸双方要抓住机遇,当前尤其要抓住520的重要窗口期,避免两岸关系出现战略性逆转。
22日上午,16位两岸学者就蔡英文两岸政策、国民党未来发展走向、台湾外交政策、青年政治参与等多个议题进行主题发言。
就蔡英文两岸政策走向,河南师范大学博士后王鹤亭认为,在缺乏强大压力与动力去放弃“台独”立场、认同“九二共识”的情况下,蔡英文渐次提出各项处理两岸关系基本原则的主张与论述之间看似有所突破,但并非是螺旋式的上升,其基本立场并未改变,而恰恰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回路。民进党目前所作出的策略性调整、“善意”举动也只能被视为是起点。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不能也无法靠“善意”和“让利”来维系。因此必须以更具稳定性与一致性的立场原则、政策制度和协商协议来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既需要民进党单方面的政策宣示,更需要两岸之间制度性、协议性和组织性的约束。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究室研究处副处长鲁洪柯则表示,囿于蔡英文强烈的“台独”政治信仰、绿营支持者尤其是“台独基本教义派”的牵制、民进党内复杂派系角力和路线斗争以及美国台海政策两面性的影响,民进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放弃“台独”立场。她也不会接受体现一中原则的共同政治基础。此外,如果民进党误判形势,在“宪改”、南海等问题上处理不当,还可能诱发台海局势紧张。
国民党未来何去何从?台湾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副研究员张孟涌指出,未来国、民、共三角关系恐将出现变化,尤其当民、共关系可能改善,且国、民关系持续恶化的情势下,国民党势需要维持与共产党的关系,这方面将体现在国共平台的强化,以及提出“九二共识”升级版的两岸关系新论述。倘若共产党为了加强民、共关系,而忽略了国、共关系,国民党就必须自立自强,并加强与本土、草根连结,深化自身为本土化政党的经营与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不排除会与大陆站在对立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政治室助理研究员刘世洋表示,国民党务实推动“本土化”将产生如下影响:一是有助国民党健全体制、东山再起。国民党在改革体制、深耕基层等方面的一系列“本土化”举措,将对其吸引基层回流、争取社会认同、增强政党战斗力产生积极影响。二是加剧蔡英文执政压力。国民党加速“本土化”使民进党失去“抹红”的着力点,经济、民生将成为选民关注的焦点,民进党只要无法交出基本的施政成绩单就可能再度被轮替。三是不会冲击两岸关系。国民党“本土路线”与“开放政策”并行不悖,国共双方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继续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提升交流品质、夯实和平基础。
针对未来的两岸关系走向,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助理研究员黄彦豪指出,未来四年,对民进党政府而言,维持两岸和平现状下,如何处理好民生经济议题,将是蔡英文连任与否的重要关键。对北京当局而言,则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他希望未来两岸应“善意沟通”寻求更多政治互信,同时双方须积极应对两岸民粹化。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法律研究所所长季烨探讨了2008年以来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新特点。他指出,从表面上看,多数台湾青年在这些社会运动中的多数时候都展现了较高的个人素养,诸如提倡和平参与、事后有秩序地退场,然而,这种对“秩序”的表面的、有形的遵守,无法掩饰对台湾社会深层次秩序的冲击。绕开应有的足够的体制内制度和程序,动辄以民意为幌子诉诸体制外的自力救济,这本身便是超越了法治的应有之义,长此以往,制度的公信力便荡然无存。
中冈恢复建交在岛内引起轩然大波,外交议题也成为会议上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研究生王瑞婷表示,台湾的外交与两岸政策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在马英九时期,借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大幅降低了在外交层次会出现的政治风险,并取得部分国际参与进展。活路外交政策,有相当的政治理性。台湾能付出的外交成本,已经越来越有限。“选择性的外交政策”、“投报率高的外交政策”应会是新政府主要的考虑标准。基于以上两点,蔡英文外交政策的发展,会受到许多结构性的限制。新政府有可能继承部分活路外交的政策内容,导致其不至于在短期之内有重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