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政策探讨:胡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讲话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 2010-01-11 11:44     来源: 全国台湾研究会     
 
 

  主持人:周志怀  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与谈人:

 

  辛  旗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刘振涛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教授

  刘  红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

  吴能远  福建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冠华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周志怀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讲话,这一讲话与邓小平同志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江泽民同志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一脉相承,构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完整理论体系,是我们开展对台工作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纲领性文件。

  《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表一年来,在胡总书记和平发展思想指导下,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继“九二共识”之后的第二个共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进一步强化,制度化协商取得丰硕成果,两岸共同利益大大增加。

  胡总书记重要讲话发表一年来,大陆各地学者对胡锦涛和平发展思想的研究持续深化,出现了一批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反映了对台研究工作者的求真务实与思想解放。本次研讨会成果也充分反映了学界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所作出得积极努力与贡献。

  

  辛  旗

  胡总书记“12?31”讲话,着眼两岸关系现阶段的时代特征,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走向统一规划了蓝图,其中既有短期目标,也有中长期规划,涵盖了对台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两岸关系发展的所有重大问题,也呼应了台湾方面在“九二共识”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提之下的合理诉求。面对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与挑战,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中寻找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智慧和答案。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的步骤,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及两岸协商进程的节奏,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一是不断强化“两会”协商谈判机制。以经济议题为牵引,继续推进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制度化协商,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为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基础。同时就有利于扩大两岸同胞交往、有利于维护两岸同胞权益的其他议题进行商谈,逐步向敏感议题过渡。

  二是适时启动两岸政治协商谈判。用胡总书记提出的“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16字方针”来处理两岸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

  三是持续扩大两岸经济交流合作。通过经济大合作厚植两岸共同利益,形成紧密联系,实现互利双赢;进一步加大吸引台湾企业投资的政策力度,帮助大陆台资企业解决面临的困难;加快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取得实质进展;尽快与台协商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四是大力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为主线,不断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着力塑造、强化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重塑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同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诞辰、共编历史教科书等,深化两岸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扩大两岸体育、卫生、科技、图书、影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五是加速推动两岸融合和社会一体化进程。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推动两岸各界大交流,通过两岸工人、农民、妇女、青年、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各界别的交流交往,以及两岸县市、乡镇、大中小学、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宗教界、宗亲组织、同乡会等的对口交流,加速推动两岸融合和社会一体化步伐。

  六是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涉台外交问题。对内战遗留的政治定位问题、台湾民众关心的“国际活动空间”问题,可运用新的思维寻找解决之道。

  七是循序渐进推动两岸就军事问题的接触交流。适时与台湾当局方面,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协商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刘震涛

  2008年12月底,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发表六点意见,开始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框架,为两岸关系从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指明了路线图。下面就怎么看待和平发展中的两岸互信与和平协议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1、关于两岸互信

  胡锦涛六点讲话提出的四句话共十六字的方针,第一句就是“建立互信”,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两岸互信缺乏的问题,由于两岸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和矛盾甚多,而且由来已久。但是,我们为了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应该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同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从两岸互动的历史经验看,互信问题乃是一切交流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从一年多来的对台工作实践来看,两岸互信有不同的方面,既包括政治互信,也包括经济互信。前者指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后者指的是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两岸互信还有不同的层次结构。狭义的互信指国共两个执政党的互信,广义的互信涉及两岸民众之间,以及与在野党等各个群体之间,更加广泛意义上的信任。不仅经济互信和政治互信相互影响,而且狭义互信和广义互信也是紧密互动的。近几年来,我们作了大量增进互信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国共两党之间,这是必要和基础的,但又不够充分。怎样促进两岸互信的不同层次与不同方面积极互动,我们可以从台湾方面对大陆政策的定位作一参考。

  在台湾以选举为核心的政治体制之下,马英九的大陆政策其实是“服从于其内政决策”的。马英九执政后推进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政策及其施政节奏,一方面是要利用大陆经济资源帮助台湾恢复经济活力,同时考虑能否为国民党眼前或今后几年的选举中占住上风这两个因素综合平衡的结果。马英九提出“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不仅是国民党在台湾本土化的纲领性主张,也是马英九“两岸政策为内政服务”决策体制的指导方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加快两岸经济合作有利于台湾经济和民生改善,也可能因会引起政敌的反对甚至攻击不利于选举而放弃,如对TFT-LCD产业,既不开放赴陆投资,也不允许陆资入岛投资就是一例。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对于两岸经济合作的进展,必须要随时注意与台湾内部形势变化联系起来分析,并及时做出对策,因势利导,不可操之过急。

  据此我们认为:其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过程,虽然两岸关系已不像陈水扁时代那样,出现“间断式”向前发展,但仍可能受很多动态因素的干扰,并非直线性地必然走向和平统一。而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趋势。为此,新时期对台工作要对如何积累互信做全面的思考和周到的安排。其二,对两岸在共同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干扰性问题要做应对措施,主动向台湾民众展现大陆最大的诚意和善意。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立足于争取台湾民心,而不是放任两岸和平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遭到某些政党和势力基于选举需要而任意夸大和刻意歪曲。

  2、关于和平协议问题

  和平是以互信为基础的,只有足够的互信才有有效的和平协议。从当前两岸和平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薄弱的互信状况来看,签署和平协议的时机还不成熟。自1945年日本投降到1949年,国共两党互动的历史经验充分告诉了我们这点。

  其一,和平协议不可避免要涉及统一前的政治安排,不是简单模仿西方国际关系经验中两国间和平协议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目前,两岸智库、学者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讨论刚刚开始,尖锐的争议还很多,还没有形成两岸都能大致接受的共识。我们应该鼓励这些理论探索和学术讨论不断深入,但关于签署协议的问题,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适当的时机,无法一蹴而就。

  其二,从当前台湾社会与政治局势来看,主流民意渴望和平,但是也确实对签署和平协议可能涉及的政治风险、政治前途存在很大的疑虑。这种疑虑极易受到岛内选举活动的激化。一旦激化,大陆在缺乏直接有效对台湾民众沟通手段的困境下,只能隔岸观火,最多也只能被动性地表明立场。两岸关系“欲速则不达”,也就在此。

  因此,近期对台工作中,比签署和平协议更重要的是增强两岸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互信。同时,积极建立对台湾民众直接有效的沟通手段和机制,继续扩大直接惠台的措施。这也是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的体现。

  总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两岸深厚的持久的互信,其实是形成共同的国家认同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再多形式上的文件,效力都会大打折扣;再动听的国家统一口号,都无法真正深入到台湾人心。三十年来的对台工作经验,应该能提醒我们真正学会准确认识两岸关系的深层矛盾和复杂面相了。

  

  刘  红

  胡锦涛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讲话发表一年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步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

  在新形势下,如何破解政治难题、实现新的突破的议题越来越热。

  “政治议题热”的出现,表明此事已经得到两岸高度关注,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应该引起人们思考。

  一是推进和平发展“不能超越客观条件和形势所能允许的范围”。对此,上海东亚所所长章念驰教授指出:要摆脱急功好利与急于求成的心理,要充分认识到奠定新的关系,改变过去六十年乃至一百年形成的某种意识,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做了几件好事可以改变过来的。要尊重两岸关系的规律与特点,要先易后难,先经后政,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不适当地把难以解决的问题拿到条件不成熟时机解决,要坚持搁置争议,让交流、交往、经贸文化关系、对话与谈判的进程越长越好,在建立了良好信任的基础上,再解决政治分歧更为妥当。也就是说,要从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在没有条件的时候,要努力创造条件;在条件具备时,要努力实现目标。

  二是政治议题有历史动因。下一阶段要对话的政治议题,并非现在提出,完整提出是2005年4月国共两党签署的“五项共同愿景”。指出要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议题为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对于“愿景”中提出的三项政治议题,当时可以说除了“台独”阵营反对外,几乎是一片叫好声,在两岸学者中也是这样。同样三项议题,在两岸“三通”实现和两会协商机制化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经过一年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具体实践检验,落实“五项共同愿景”的条件越来越成熟,现在却有人用各种理由加以推托!为何反而倒退呢?

  三是政治议题无法回避。两岸关系本身就是极强的政治议题,有直接的、高阶位的政治性问题,如“一中原则”、“九二共识”。有表面上看是间接的、低阶位的政治议题,更多的是许多具体问题。当然,从两岸关系现状出发,成功采取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先缓后急、先简后繁、先民后官等方式,具有可行性,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任何一项“先经、先易、先缓、先简、先民”的举措,都是在发展两岸关系的大背景下,为推动和平发展的大局服务的。现在的问题是,三大交流如何继续发展,和平发展如何实现新的突破,需要两岸实现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正常化,这是商谈政治议题的主要目的。至于商谈政治议题的条件和时机,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在富有智慧的中国人面前,这一问题不难解决。

  四是政治议题并非对台湾不好。有人认为两岸商谈政治议题将不利于台湾,甚至有人说两岸结束敌对状态谈判签订的《和平协议》,是台湾的“卖身契”。泛绿阵营声称,签订《和平协议》就是“矮化台湾”、“丧失主权”和“出卖台湾”。只要冷静地想一想,两岸政治商谈的议题和追求的结果,都是和平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台湾需要解决的议题。从台湾角度看,两岸敌对关系不结束,两岸关系不稳定,受影响最大的是台湾;从现实角度看,两岸敌对关系不结束,不利于落实大陆帮台湾的措施;从长远角度看,《和平协议》只是60年的敌对关系的结束,迈入和平发展新阶段的开始,因而只会为两岸共创双赢奠定更好的政治基础。总之,签订并遵守《和平协议》,两岸将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不再有冲突和战争之虞,交流交往亦将全面正常化,双方收益无限,怎么成为什么“卖身契”和“出卖台湾”呢?

  五是政治商谈不是“票房毒药”。有人认为台湾目前缺少进行两岸结束敌对状态谈判、签订《和平协议》的氛围,如果马英九方面同意启动这一谈判,将会失去选票。此话似乎有一定道理,问题是国民党的选票来身何方?来自泛蓝基本盘和部分中间选民。推动和平发展、实现两岸关系正常化,是泛蓝军团结奋斗的共识,也是吸引中间选民的利多,2005年“五项共同愿景”提出后,国民党连续拿下多场重大选举、直至拿下执政权就是明证。两岸签订的10项协议,也已成为得到泛蓝军和主流民意支持的马英九方面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至于泛绿阵营支持者和偏向绿营的人,“台独”立场近期不会因为台湾当局与大陆谈或不谈而改变,也不会因此而成为国民党的支持者。当然,提出、举行政治商谈的时机十分重要,要根据台湾选举的节奏予以推动,否则时机不对,则会成为“票房毒药”。尤其是在现阶段,在台湾重大选举前夕,举办重大活动,都要考虑避免给泛绿军增加攻击泛蓝军“亲中卖台”、进行政治动员借口的因素。

  六是不用担心提前爆发政治对立。经过李登辉和陈水扁20年的误导,台湾社会存在极其严重的政治对立。在台湾引发政治、社会对立的议题很多,在“宪政改革”过程中,已经出现过无数次政治对立和选择。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实现新的突破,是两岸无法回避,也是台湾内部无法回避的问题,或者说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台湾方面经过“台独”与反“台独”的讨论,得出了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发展、维持现状的结论。经过要不要进行政治谈判的讨论,可以找到如何更好维持现状、确保台湾同胞福址、实现两岸双赢的机制和途径。而两岸经过讨论,可以缩小分歧,有利于累积政治互信,可以为两岸政治关系正常化,找到必需的共识、对策、途径和方式。需要解决的是,无论是两岸的讨论,还是台湾内部的讨论,要在维护和平发展大局、营造大交流大发展大合作的有利氛围的前提下进行。

  七是政治议题不需预设前提。两岸在政治对立一甲子情况下,在心理准备、媒体导向、舆论支持、政策准备、理论支撑、实践行为等方面没有很多共识的情况下,破解政治难题的难度可想而知。问题是上述问题大都应是在谈判过程中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是需要谈判的议题。政治议题最重要的是政治基础,台湾学者也认为两岸对和平发展、“九二共识”和“一中反独”是有共识的,“三大共识”已经为两岸政治商谈奠定了扎实基础和必要前提。尤其是结束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议》,本身就是通过谈判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关于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有人认为大陆必须首先调整军事部署,撤除部分导弹。事实上大陆调整军事部署由大陆根据自身安全的需要进行,至于两岸如何协调和调整,只是谈判的议题。预设前提、要求大陆预先采取什么部署,不仅不会促成军事互信,反而不利于探讨军事互信议题。进行政治议题的对话也是这样,否则不利于政治互信的累积。

  八是要积极创造条件。破解政治议题,启动政治协商,实现新的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大事,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性突破,是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里程碑。对于启动政治协商,台湾当局强调,一方面民众对两岸关系及大陆政策的看法仍然有分歧,因此推动两岸政策时需循序渐进,加强凝聚共识;一方面包括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和平协议等议题协商的主客观条件尚未成熟;一方面现阶段两岸需要累积更多的互信,对政治性议题协商,台湾并不排斥,但也未预设时程表。确切地说,政治商谈有政治互信的基础,有两岸交流的实践,有和平发展的氛围,有长远发展的需求,因此两岸都要为此积极创造条件,要多说有益和平发展的话,多做有益于和平发展的事。对于政治商谈本身,不要消极的予以推托,要用积极的态度进行宣导,对于从“台独”角度进行干扰和破坏的观点和主张,要进行必要的批判。总之,两岸“三通”和两会协商机制已经建立起来的基础上,进行两岸结束敌对状态谈判、签订《和平协议》,已经成为和平发展的伟大创举。

  九是《和平协议》不是统一方案。在不赞成两岸进行结束敌对状态谈判、反对签订《和平协议》的声音中,有相当多的是对和平发展阶段性任务和《和平协议》性质的误解。把和平发展现阶段的任务,放大为和平发展最终任务;把标志和指导两岸结束敌对状态的《和平协议》,放大为前期统一方案或是统一方案。再则,在泛绿军内部,反对两岸两会达成的十项协议,抹黑、攻击和反对《和平协议》是主流声音,甚至主张用公投方式,否决ECFA、两岸《和平协议》,这是“台独”立场在作怪。正是因为上述因素,所以出现了“对和平统一部分没有交集、对‘一中问题’基本上没有很大交集、对‘一中促统’毫无交集、对于解决分裂格局的看法南辕北辙”的分歧。因此,《和平协议》只是阶段性协议,更多的是对过去60年的总结,是对新阶段的期盼,与完成全面整合的统一方案有很大不同,这是两岸就政治议题达成新共识的重要支撑点。

  十是政治谈判分为三步走。政治谈判对于两岸来说,都是历史性创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从一年多来和平发展的实践中,可以说政治对话的政治基础已经具备,政治对话所需要的政治互信也在增加,现在需要的是,在深化交流、增强合作、国际环境、理论支撑、政策准备、具体实践、民意脉动、心理因素、媒体导向和舆论支持等方面,培养两岸政治对话的氛围。与此同时,根据政治谈判的特点展开工作。第一步是政治喊话,特点是官民皆宜,代表各异,地点不一,议题灵活,形式多样,过程不限,结论开放,基本上是各说各话。政治喊话应该是政治谈判的初级阶段,按照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政策主张,宣传放话。第二步是政治对话,特点是接受授权,代表指定,地点协商,议题开放,形式多样,公秘结合,多轨并举,基本上是同时说话,但没有结论。政治对话应该是政治谈判的起步阶段,按照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政策主张,互相摸底,开始寻找和已经找到共同点,开始向谈判内容和结论靠拢。第三步是政治谈判,也就是正式上桌谈判。

  两岸应该有一个政治安排,政治变化需要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需要政治的推动。需要指出的是,绝非经济对台湾好,政治就对台湾不利。只要按照“六点意见”精神,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积累共识、创造条件的部署,开始政治对话完全可以做到。

  

  吴能远

  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作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讲话。

  讲话全面总结了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经验,指出要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重要的六点意见。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两岸关系刚刚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一年多来,取得若干积极的成果,展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仔细考察,泰半是形势所促成。诸如两岸基本上实现“三通”直航、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初步实现两岸双向投资等等,都是早就应该完成的合作,延宕的结果,对台湾长期经济发展的伤害日益突显,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整合的态势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使得这些合作具有紧迫性,在台湾内部展现为强烈的主流民意,但两岸关系更进一步的发展,就面临较大的阻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的问题如次:

  第一,大陆仍需发展和进步。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大陆发展和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大陆必须继续改革开放,壮大综合实力,处理好大国关系,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国内处理好因发展不平衡而衍生的问题,一个富强繁荣、文明进步,在国际社会获得愈来愈多尊重的中国大陆,必将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力支柱。

  第二,台湾各界必须认清国际大势和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寻求台湾长远的发展。坚持九二共识是国民党重要的资产,国民党应珍惜并以之为两岸人民谋利益。目前,国民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明确而完整的两岸关系论述,从而马英九当局在两岸关系政策中,时常出现含糊暧昧、前后矛盾、左右摇摆的情形。国民党不明确反对“台独”的立场,就无法应对来自民进党的“台独”挑战,无法取得政治话语权并以之争取选民的支持。改革国民党是一项长期的课题,关键是完善法治并严格依法执政。马英九当局执政能力不足相当程度上也是受制于理念和格局的缺失。未来两年,政绩将决定马英九是否能够连任。

  在台湾目前的政治生态下,台湾民众的“台湾主体意识”有所增长并不足异,归根结底,它将受到国际大势和两岸关系发展格局的制约。关键问题是,国民党有责任告诉民众,“台湾主体意识”必须建立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之上,否则助长民进党的“台独”气势并构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障碍,并非台湾之福。

  历史将会证明,民进党的“台独”是没有出路的。倘若不是因国民党的滥和马英九执政无能,坚持“台独”将使民进党成为永远的在野党并走向泡沫化,台联党就是前车之鉴。处理好两岸关系已成为台湾各项发展的首要前提,然而民进党坚持“台独”,却将处理两岸关系的机会拱手让给国民党,民进党自己只能扮演反对者和破坏者的角色,毫无建设性,如何获得选民支持?即使侥幸取得政权,民进党将立即面临执政困境:台湾的发展需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台独”却要求两岸升高对立对抗,其结果,因为“台独”,民进党将成为国际社会更严厉指责的“麻烦制造者”,台湾将加速边缘化,发展陷入停顿,民进党的执政将难以为继。因此,民进党确立一条合乎时宜的两岸关系政策主张固然困难,却是民进党生存之本与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三,国际社会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助力而非阻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决于中国大陆的和平发展,国际社会越来越接受中国大陆和平发展的过程,也是越来越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全球问题愈来愈成为世界各国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希望中国大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发挥建设性的功能和作用,正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期待。国际战略利益的交集使得中国大陆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总体上呈现不断改善的势头。在中美、中日关系中,相互合作的比重也在迅速提升。只要这种势头持续增强,正如美国奥巴马总统11月17日在访华中所说的:“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那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将拥有愈来愈良好的国际环境,经由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两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就一定能一一被克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双赢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成。

  第四,两岸必须寻求确立新的共识——两岸共识。目前两岸都表示认同“九二共识”,但对“九二共识”的解读却存在颇大的歧异,成为两岸建立互信的障碍,为此,两岸必须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寻求建立新的共识。其要点有三:1、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2、两岸共同反对“台独”。3、两岸经由交流合作、平等协商,逐步破解各项分歧,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以把新的共识简称为“两岸共识”,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两岸共同遵行的基础,也作为未来两岸签订和平协议的基础。

  

  张冠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话中指出,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更为强大的经济动力,明确指出了开展两岸经济大合作的任务与目标。两岸经济大合作势头的形成,必将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产生深远的政经影响。

  1.两岸经济将加快进入正常化和整合阶段

  随着两岸经济关系一系列协议的签订和“大三通”的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步入新的转型升级与整合期。第一,“大三通”的历史性实现,将使过去因无法“三通”导致的两岸资源扭曲配置得以纠错,两岸贸易投资可望展开重新布局,两岸比较利益优势与经济互补性将得到更大发挥,从而为未来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第二,大陆资金、机构实现入岛的历史性突破以及未来的不断扩大,不仅有利于促进岛内投资、就业与经济增长,也将改变两岸投资的“单向”格局与形态,加快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促进两岸经济的相互依存。第三,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格局与产业分工的重整,以及两岸为应对国际经济危机而加快进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将会推动两岸经济关系的转型升级,过去以“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海外”的格局将逐步改变,以大陆为最终市场的一般贸易比重将会逐步提升,两岸共同经济利益将得到实质性提升。第四,未来两岸签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两岸经济关系将步入全面正常化与经济整合阶段,两岸产业分工关系将更加紧密,尤其服务业合作将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两岸政策互动与相互协调也将更加密切,进而对两岸关系产生深远积极影响。

  2.新形势下,两岸政经关系有望保持良性互动的发展势头

  当前及未来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格局,有望促使两岸政经关系步入良性互动阶段,过去“政冷经热”现象将稳步得到改变。首先,过去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缺乏制度性建构,两岸公权力部门不仅缺乏互动,而且台当局扮演的是限制与阻碍角色,这种反向互动也成为“政冷”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这种状况未来将得到根本性改观。其次,过去两岸经贸交流更多地体现在台湾制造业领域,未来随着两岸服务业交流的加快,将使占岛内GDP比重占70%以上服务业部门同大陆产生越来越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而服务业涉及更广泛的岛内利益阶层与群体,更多涉及两岸公权力领域,其厚植两岸民众共同经济利益的范围与领域要强于制造业领域,而对两岸加强互动的带动力也更强。第三,随着两岸产业分工方式的转变,以及大陆内需市场在两岸经济合作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岛内工商界及相关阶层与大陆的实质利益关系将不断强化,台商在拓展大陆内需市场的过程中将改变过去的“飞地”形态,加快与当地经济体系的关联度,更多地融入大陆经济体系之中。第四,未来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相互政策的协调,会进一步密切两岸相关部门的互动,在解决相关敏感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累积互信;同时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也将更多涉及到两岸体制、社会、法律等与经济交流密切相关的其它领域,两岸经济合作的政治、文化、社会外溢效果将逐步扩大。

  3.经济合作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奠定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推动两岸经济大合作,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重要和有机组成部分,必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更为强大的经济动力。两岸经济合作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促进作用将表现在:第一,厚植两岸共同经济利益。在两岸共同的血缘、文化与历史基础上,通过经济大合作进一步增加两岸共同的经济利益基础,这种共同经济利益不仅要体现在两岸经济发展上的共同促进与互利双赢上,也要体现在越来越多岛内民众的经济生活与大陆产生更密切的关联,体现在两岸共同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上。第二,营造和加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气氛。两岸经济关系是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经济合作的快速进展,成为过去一年多来改善两岸关系气氛和环境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促成两会协商和两岸经贸政策良性互动的重要动力。而随着未来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其作用和影响将会进一步显现。第三,累积两岸互信。增进互信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两岸相互接触与互动更加频繁,而且未来经济合作也将不可避免越来越多涉及到一些非经济敏感性议题,在这种双方密切接触、以及两岸在“92共识”基础上务实妥善处理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也是逐步建立和积累互信的过程。第四,建立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本身是建立两岸关系和平框架的重要支撑。第五,两岸通过经济的相互整合逐步推动两岸文化、社会、政治的良性互动与整合,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也必将为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编辑: 李杰     
 

 

地址(ADD):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清华同方大厦B座四层 邮编(PostCode):100084
电话(TEl):86-10-62792150 ,62770319 传真:86-10-62770420
全国台湾研究会版权所有 中国台湾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