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主题: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观察”
主持人:
周志怀 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与谈人:
黄嘉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白光炜 军事科学院台海军事研究中心主任
林 劲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郑 剑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
周志怀:
2008年5月以来,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转折,进入了和平发展新时期。如何看待这个新时期,学界可能存在不同的观察。无论大家观点是否一致,但目标只有一个,这就是不断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黄嘉树:
新阶段要有重新认知对方的新视角。和平发展将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过程,在这一长时段中特别是在其初期和中期,必然会呈现出新旧并列、敌我混杂、选项多元、认识分歧的多样性。而新阶段的重要特点就是敌我界限的模糊化。我们同“台独”势力的矛盾仍然是敌我性质,但对“台独”也有一个分化、争取的任务。除了这组矛盾外,从宏观的中美关系及两岸关系,到中观的国共两党关系,乃至到微观的政治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关系,都将是既有矛盾和对抗、又有妥协与合作、非敌非友、可敌可友、亦敌亦友、此时敌它时友、此事敌它事友的非常复杂的关系。
事务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分析事务的全面性,以如何看待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为例:由于其本身就涵盖多种要素,无论肯定或否定都不难找出依据,但单纯的肯定或单纯的否定一定都不对:如只看到其“不独”的积极面,不在乎其“不统”的问题,可能人为拖延统一的时机,留下历史的遗憾!但过分强调“不统”的问题,甚至将其斥为“实质台独”,又势将抹杀“不统”中含有的“反独”的积极面,把可以争取的中间力量推向台独,起到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不仅要看到分歧点,也要看到共识点和相通点,不仅仅要有对敌人敢于斗争的勇气及绝不妥协的原则性,更要有对朋友善于合作的诚意及乐于妥协让步的弹性。
在坚持全面看问题的同时还应分清主流和枝节,要突出主流而不是只盯住枝节。蒋氏父子的“统”只是口头宣示的政策目标,现实中则是对两岸交流全面地、严格地禁绝(蒋经国最后的两年除外)。李登辉和陈水扁虽都曾在其任内采取过一些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和增进人民往来的措施,但他们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希望借此营造有利于台独的大环境,一旦他们发现这个目的达不到,立刻就对两岸交流“戒急用忍”,他们扮演的基本角色是两岸关系的刹车者、捣乱者和阻挠者。而与所有前任不同的是,马英九现在扮演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他一直坚持“台湾经济发展须以大陆为腹地”的政策方向,一直认真地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再上台阶、推动两岸人民往来更具规模。这才是马大陆政策的新意和主流!对这样的主流,我们应认清而不是漠视,应鼓励而不是打击。多样性意味着光明与黑暗共存,善意与敌意共存、创新与破坏共存、和解与对抗共存,我们只有多看光明、少看黑暗,多看善意、少看敌意,多看创新、少看破坏,多看和解、少看对抗,才能走出一条新路来!
和平发展阶段在表面上保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以致有些同志担心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将导致“和平分裂”的局面。但除了“统、独、武”这三项观察角度外,其他一些事项却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在逐渐加强、两岸的各种联络纽带与合作机制在逐步建构、两岸交流层级越来越高、制度化保障越来越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观感逐渐好转、我在对美交涉和对台交往中的话语权在逐步加重、两岸整体力量的对比日益向对我有利的方向倾斜——凡此种种,说明“现状”其实是不可能维持不变的,换言之是必定要变、且渐渐向对我有利的方向演变的。
如果只做静态的比较,两蒋时期,“一个中国”和“统一”还是国民党大力提倡的官方意识形态,而到了马时期,不但尽量少讲“一个中国”,而且绝口不提统一;似乎马还不如两蒋!但如果做动态的比较,结合我对台主导性不断加强这一新要素再来看马英九“不统”的问题,可能就会有一些新发现:当年蒋氏父子讲的统一是“中华民国光复大陆”,对我而言是进攻型的;而今由于两岸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决定性的变化,马英九心知要搞所谓“以小吃大”的统一根本是痴人说梦,台湾已经无力再去抢“统一”的主导权,更无力扮演进攻方,能够做的只是消极的、防御性的“不被统”,这才是马英九“不统”的真实意涵。与蒋氏父子相比,马其实是进步了,因为他实际上把统一的话语权拱手让给大陆了,其基本姿态从“进攻方”变为“防御方”了。“一中”的问题亦复如此,当年蒋氏父子坚持“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原因之一是在他们执政的多数时段内,“谁代表中国”的争端还未彻底解决,“中华民国”还在国际社会内有某种空间;而今到了马英九在台执政,不仅国际上早已公认“中国的代表在北京”,就连台湾内部一提起“中国”,绝大多数人都马上联想到是大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台湾只讲“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给国际上和岛内民众的印象自然就是台湾已经承认它是北京的“属下”,这是台湾多数人目前无法接受的。所以马就要尽量避免直接承认“一中”原则,避谈“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一定要谈,也要加一些“各自表述”之类的附加条件。这种“淡化一中”的趋势,不仅在马身上体现,也是蓝营代表人物的普遍心理,它其实是两岸关系发展中一种合乎逻辑的演变:即按照原来的游戏规则已经决出了胜负,负方要想继续和胜方玩下去,很自然的选择就是要求修改游戏规则。对胜方而言,在要求对方继续遵守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如何让对方能“玩下去”的问题。
综上所论,我们在思考“现状”问题时,应当牢记三点:
(一)不要把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对立或割裂来看,现在双方签订的所有协议都没有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今后也不会违反,因此不存在“和平分裂”的问题;和平发展虽然在表面上仍未统一即“不统”,但方向将渐渐被确定为“趋统”,我们应该对和平发展抱持这样的信心!
(二)不要把“不统”与“台独”连接或同质化地看;毕竟现在台湾多数人都支持“不统”,我们不能把这些人统统推向“台独”的怀抱。
(三)我们当然希望追求最好(best)即尽早让现状变为实现统一,但不必否认次好(second best)即现状为和平发展,而且至少要先保住次好(second best)。这不是维持现状,事实上现状一定会改变的,在现阶段,对统一应多干少说甚至只干不说,用“渐进改良”的方式,让现状渐渐发生对我有利的变化。
白光伟: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进入重大战略转折时期。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出现重大战略转折,包涵两层含义,一是从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看,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美国开始战略收缩,而中国崛起则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逐渐由边缘走向中心,由之,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将中国视为“威胁”的同时,不得不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二是从两岸关系格局看,两岸实力对比我强台弱的格局不断强化,两岸关系由“统独”激烈对抗转变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总的看,战略转折期的两岸关系总体特征表现为:“独不了、难急统”,和平发展,两岸实力对比发展和整体外部环境有利于大陆。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两岸高层互信和默契逐步增强,理性处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成为双方主动恪守的准则;二是两岸经贸、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台湾对大陆经济的结构性依赖持续增强,大陆赴岛内访问人员的层级和数量不断提高,两岸交流合作与人员往来迈上新台阶;三是两会协商制度化并取得重大成果,国共论坛促使两岸党际交流不断深入,海峡论坛开创了两岸普通民众开展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两岸智库与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成为两会协商的重要补充,两岸互设办事处将提供两岸更为便利的交流沟通平台,两岸沟通、协商管道与平台将不断充实和扩大。四是两岸在国际社会上的关系大幅缓和,大陆对台湾同胞拓展国际空间的一些合理要求释出善意。五是两岸利益层面交往发展迅速,但问题仍然较多。六是外部干扰影响有所弱化,但干扰能力亦不容低估。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作为和平统一前的历史过渡期,具有其特殊的表现特征。整体上,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的战略性转折,由“统独”激烈对抗转为和平发展、合作双赢,这是一个复杂的较量和转变过程。其发展变化不仅取决于两岸力量对比的变化,而且受岛内政治力量变化的制约,同时,还受到美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当前岛内政治生态变化需要关注两个表现:一是岛内两党政治形成,政党本土化实现,党派制定政策将立基台湾。一方面,岛内政治轮替将成为常态,民进党仍可能东山再起。另一方面,党派本土化使得未来各党派政策出发点都将以台湾为思考基点,台湾利益将成为政党选举时的主轴。从台湾当局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实际情况看,影响其政策选择的因素依次为岛内-美国-大陆。同时,本土化也使得国民党在统一问题上的态度由刚转柔。二是台湾主体认同已经形成。两岸间的认同可区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这三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在两岸民众认知差异上依次呈由小到大的态势。岛内分裂势力经过民进党的执政发展到高峰后,其历史情绪得到了释放。在对历史的追溯、对比和反思后,已经沉淀为台湾的主体性和相对独立的族群意识,成为台湾各派政治势力和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政治认同,甚至已经上升到道德意识或价值观层面,这一点直接决定了无论哪个党派的政治人物都必须坚持这一认知。目前,民进党从“急独”转向“反急统”,并用“中华民国”主权捍卫者立场检验马英九。
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以来,交流日益频繁,成果丰硕。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未来一段时期内,两岸关系将从热络的大发展进入到一个相对摩擦多一些、雷区多一些的正常状态,这是向正常交往的自然过渡。长期隔绝和发展道路不同导致两岸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与认知差异,必然会引发不同的思想认识和争论,这都需要时间来转变,不应因一时一事而改变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总体性战略判断。这一历史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其发展必然是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
林劲: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这既是我新时期对台政策的主题,也是台湾社会民意的主流取向,同时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马英九上台执政,机遇与挑战并存,表面上,机遇体现在两岸经贸及民间各方面的交流方面,挑战则体现在两岸政治关系的突破和马英九应对台湾政局变化及追求连任考虑以及固有的意识形态坚持。“8、8”水灾发生之后台湾民众的反应以及而后允许达赖访台即是证明。但是机遇与挑战并非截然分开,一成不变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亦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取决于双方各自的目标及推进的速度,取决于双方互动的态度及性质,取决于双方各自内部情势的演变及制约,同时也受制约于双方在国际社会的较量及国际势力的渗透及影响。
从双方各自面对现实而订定的目标及推进的速度看,订定的目标必须适应双方各自内部的情势及两岸关系互动的状况。目标过低,挑战也许减少,但也可能错失机会;目标过高,挑战增大,也可能使机遇转化为挑战。推进的速度过缓,可能造成机会稍纵即逝,推进的速度过快,则有可能“欲速则不达”,使机遇转化为挑战。双方的互动必须有所得且有所失,不可能全得也不可能全失,妥协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必须建立在双方互信的基础上,因此时机的掌握极为重要,例如国际活动空间及军事部署等政策的调整。
马英九任期内的两岸关系发展目标是清晰的,相对于台湾政治现实是较为务实,即所谓的“不统、不独、不武”,承认“九二共识”,恢复两岸两会商谈,通过两岸协商解决国际空间某些具体的问题,争取签订“和平协议”,推动及实现一系列两岸经贸及民间交流的政策,包括实现两岸三通。应当指出,这一发展目标既是台湾经济状况改善及提振的需要,也符合台湾经济、政治情势及民意的主流取向。毫无疑问,这一发展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影响因素应该包括大陆及两岸互动等方面的因素。
在马英九的任期内,大陆的两岸关系发展目标不可因寄望过大而订定过高,应把握机会,逐步扭转台湾民意的主流取向,通过各方面的工作,争取建立两岸良性互动的稳定架构,使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不至于因为台湾政权更迭或者政党轮替发生逆转,朝着有利于和平发展及国家统一的方向发展。
郑剑:
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发展迅速,各项交流不断突破,和平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强化。但与此同时,影响两岸关系顺利前进的各类问题和障碍也有所暴露,各种思想观念出现新的交锋,统一与反统一矛盾上升,“台独”与反“台独”斗争犹存,岛内各类政治势力内部围绕两岸关系发展方向、路线、策略的争论、角力也如火如荼。可以说,今后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既有良好机遇,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关键是各方面如何把握。目前的两岸关系还有脆弱性,政治人物的一念之间,可以对两岸关系造成重大影响。
当前,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1、岛内政局仍然动荡。主要表现:蓝绿两大阵营继续对峙,马英九向绿营选民倾斜、试图化解绿营对立情绪的恭让用心不但得不偿失,反而在内部引起怨气;民进党为反对而反对痼疾未除,牵制国民党执政不遗余力,街头暴力戏码连续上演;国民党内部矛盾犹存,马英九当局政绩不佳,新的“内阁”能否经受住考验变数很大,明年底五大市长选举前景堪忧。未来可能导致重大政治冲突的问题,一是经济继续滑坡,二是重大天灾人祸,三是两岸交流重要事件,四是对陈水扁家族弊案的处置,五是对绿营其他高层弊案的处置,六是重要选举,七是社会重大突发事件。
2、台湾民众心理不够稳定。目前,岛内民众处于心理调适期,能否坚定地支持不赞成“台独”的政党和政治势力“执政”,能否坚定地支持国民党政权开放两岸交流政策,能否坚定地支持两岸关系继续向有利于和平发展的方向前进,仍有一定变数。2009年12月初县市长选举结果,使人不得不对岛内民意进行深入思考,大量去年支持马英九的选民没有忘记民进党,一些选民也没有抛弃“台独”,现象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是岛内民众未能完全享受到“政权轮替”的预期利多。岛内政坛仍然乱象重重,经济继续恶化,大陆对台优惠措施未能被多数民众切身体会到。而李登辉、陈水扁和民进党20余年执政对岛内民众国家民族认同观念的扭曲、民进党和“台独”分裂势力继续利用省籍矛盾和“台湾主体意识”,离间岛内民众与国民党和大陆的关系,则是根本所在。
3、民进党和“台独”分裂势力仍有实力。尽管民进党失去了岛内政权,“台独”分裂势力受到重挫,影响力继续下滑,但其并没有被彻底打败,也没有绝望,基本群众尚未根本瓦解,政治实力还在,仍在伺机东山再起。国民党和马英九政权施政不力和失误不断,是其可资利用的内部条件;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两岸各项交流开放对台湾经济拉动作用不如预期,是其可资利用的外部条件;省籍矛盾和“台湾主体意识”加深,则是民进党求生存、谋中兴的根本基础。在如火如荼的“挺扁”、“反扁”特别是县市长选举斗争中,我们真实地领略到了陈水扁为首的贪官污吏们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而肆意玩弄岛内民众信任的卑鄙无耻伎俩;希望在政治上再上层楼的政客们为打知名度、捞取选票而任意践踏“民主”、“人权”的可耻嘴脸,而少数岛内民众执迷不悟、部分民众极易被利用的状况,尤其令人忧虑。
4、国际干预势力不希望两岸走得过近。这是两岸关系最重要的变数之一。美国表面在台湾问题上有所节制,但幕后干涉两岸关系的小动作不断,我们从台湾当局和一些人士一年来对两岸关系重大敏感问题态度的反复,不难体认到那只看不见的手指向哪里。一旦美国的内外困境有所缓解、一旦其发现两岸关系向“失控”的方向发展,它必然使出重手,跳上前台。
|